肝硬化 ( Cirrhosis of the Liver )
肝臟一旦受到傷害、感染或發炎,幾乎都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,使健康的細胞由功能不良的組織取代。這種情況若是太嚴重,就成了肝硬化。欲流回心臟再利用的血液經過硬化的肝臟時,將被受傷的組織阻擋,無法前行,只好再流回腹部及腿部。肝硬化的人由於碰到這種血流受阻的情況,因此會有腹水及水腫的現象。如果直腸的靜脈也充血,糞便中通常會帶血;而食道內的靜脈若是過度膨脹將會破裂,導致內出血而死亡。除了阻礙血液流回心臟之外,此時的肝臟也無法有效執行許多重要的生命機能,譬如由它控制的流血及凝血機能將會出錯;而女性荷爾蒙的正常摧毀功能也受到干擾,使得雌激素在體內大量囤積(造成大胸脯、缺乏性趣,或在男性身上顯出女性特徵);此時黃疸症也趁機出現
由於肝臟有很強的代償功能,早期臨床表現常不明顯,也缺乏特徵性,可出現乏力、食欲減退、消化不良、噁心、嘔吐、右上腹隱痛和腹瀉等症狀。觸摸肝、脾常見腫大,有時也可見蜘蛛痣(即皮膚上一簇擴張的血管,中心有一紅色博動性小動脈,四周放射出許多細紅絲,狀似小蜘蛛足,故名蜘蛛痣)和肝掌(手掌發紅),此期稱為肝功能代償期,檢查肝功能在正常範圍內或有輕度異常。
病因 :
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,如病毒性肝炎、慢性酒精中毒、化學毒物或藥物中毒、血吸蟲、營養不良等。在臺灣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常見,其中B型肝炎和C型肝炎(即非A非B型)可以發展成肝硬化,稱為肝炎後肝硬化。A型肝炎一般不會引起肝硬化。在國外則以酒精中毒(長期大量酗酒)最多見。